首页算数指数算数榜单行业指南区域指南创作指南算数报告动见专题热点案例
创意洞察:数据与经验,如何Balance?
创意洞察:数据与经验,如何Balance?
动见创意洞察 / 数据 / 经验
2021-12-14
引言
数据与经验,哪一个对创意洞察更重要,业界依然有不同的看法。
Q:数据在创意洞察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数据与经验,哪一个对创意洞察更重要,业界依然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
俞经民:数据在如今的营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方说我们做KOL投放,一定会看他的粉丝画像、作品的完播率、互动率等。内容上,视频的前5秒出现什么内容才有吸引力,全都是创意洞察的指引。当然,品牌人设的传播同样重要,在符合流量基本逻辑的前提下,我们要发挥经验的价值,充分和用户共情,让用户感受到我们大众品牌是年轻的、靠谱的。
总而言之,做创意洞察时,我们要在数据和经验之间做好平衡,数据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能纯流量思维。
廖振杰:我认为,数据X经验=洞察。经验是感性的猜想和假设,数据则是理性客观的归因和验证,当假设能够通过实践被数据所验证,这将会是一个洞察。
创意洞察不能只靠经验判断,更要有数据来做验证;有了数据验证,会让你的经验更加有逻辑依据,掌握着可控因素+底层逻辑,从而避免幸存者偏差现象,让每次的创意洞察都能有迹可循,并持续创新。
数据和经验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就像如果没有云朵,你很难描绘出风向;没有长时间关注风向,你很难理解季风;而最终结合感性和理性的预判,将会是洞察,就好像冬天时受季风影响云朵将会持续往东南飘。
Q:从您的实际工作出发,在创意洞察与创意内容生产的哪些环节,数据起到了关键作用?
俞经民:和KOL合作时,我们会看账号的粉丝画像和活跃度,以及对于汽车作品的敏感度,这些都可以通过以往数据体现,为我们提供参考。
在内容创意环节,我们会特别关注视频前几秒对用户的吸引力,尽可能地留住我们的精准用户,这也直接影响了完播率。还有互动率,通过分析往期作品的互动数据,分析在哪几个时间点达到了互动高峰?为什么会产生好的互动表现?触发了粉丝的哪些high点?这些数据经验会指导以后的内容创意。另外,用户的流失率也是我们关注的指标,通过后台数据,我们能看到观众在哪些时间段流失的特别严重,以后就要避免。
可以预见到,在未来的创意营销中,数据分析能力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廖振杰:在创意的洞察上,从整个行业大趋势和用户行为数据中,我们能观察到不同行业、圈层、年龄层、地域等标签用户的普遍痛点,挖掘出社会中某类人群的底层欲望和需求,从而指导创意的生成。
在创意内容生产上,数据也起到了关键支撑。从内容角度有一个简单的公式:爆款视频=躯壳+灵魂。“躯壳”是指视频的结构,我们把一条视频按剪辑的帧数去拆开,以2-3秒为一个单位,来安插不同定位的大小“钩子”,并透过文案、画面、声音来呈现。有了结构“躯壳”后,还需要注入“灵魂”,这指的是由数据分析而来的洞察,如用户痛点、产品卖点、利益点、吸睛点等。当“钩子”足够精准,视频的播放量、点击量、转化率等都会有明显飙升。
可见,以数据作为创意洞察和内容生产的指针,透过一次次的优化和校准,我们所输出的创意内容就会事半功倍,也更容易打造爆款视频。
Q:未来,数据在营销创意洞察中还会有哪些潜力与发展?
俞经民:现在的数据工具已经很强大。一个平台有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数据维度,哪个时间区间的完播率高,大家就多做类似的内容;哪个视频的评论数多,就多留类似的讨论点。但是,这个更多的仍然是流量维度下的数据营销,流量高未必就是品牌传播效果好,我们以后更需要让数据有温度。
比如,我们认为,用点赞除以播放量,能体现你的视频内容的观点共鸣或者是情感刺激强度。再比如,通过语义理解技术,去分析出评论区的支持、反对、喜爱等不同情感的强度,能直接体现品牌上的传播效果和现状,而现在这一块的技术相对还不能做到那么精细。
总体来说,数据的潜力很大,我们也会一直坚持把数据作为重要的营销发动机。
廖振杰:透过“数据分析”,辅助我们尽量以“科学客观”而非凭“感觉”做出决策。在分析之前要确保数据的“输入”是正确的,随后的“输出”即合理可信。
未来,在“输入”端,通过企业平台内部数据+企业外部数据+物联网数据等数据的协同,以及AI智能推演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发展,将能预测下一波爆款内容的逻辑,提升用户的消费行为决策,并及时“输出”转化率最高的素材建议及内容创作方向,从而把创意洞察提升到高效精准且虚实结合的境界。
文章欢迎转载,未经允许不得更改。如有更多合作意向请点击网页顶部“联系我们”